
南方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在这天,家家户户的大人都要出去买祭拜神佛的物品,然后回来送灶君上西天。在这个仪式里,总会看到灶糖,以前嘴馋的我,都会一把抓来吃,而后果是被大人教训一番,后来问过我的姥姥才知道,这些灶糖是为了粘住灶君的嘴,让他上天报告时,尽量说些好话。
缙云县境内多山,村庄分散,规模小。村庄选址大多靠山、临水、背风、向阳,村口常有水口山,无山亦养护茂林大树,传统讲究“藏而不露”。 缙云春节习俗: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1906年,北京人置办年货的场景
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过你可知道“春节”这一名称其实很年轻,它是民国时期才被称呼出来的。而民国初年新政府为和封建旧俗做决裂,甚至颁布政令禁止过阴历新年,新旧制度交替之际,发生了诸多荒诞事。
“春节”的来历
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由于西方文明的东渐,以及先进分子对民主科学的提倡,这一时期的中国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尤其习俗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
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由于改朝换代一直有确定历法的传统,表示与上一朝代划清界限,孙中山上任后就宣布中国废除阴历(旧历),而采用阳历(公历)与世界接轨,用民国纪年。
政策易颁,民间百姓的习惯却难以改变。自汉武帝确定太初历时,就将元月定为正月,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末,百姓过新年,过的就是“元旦节”。孙中山改行公历对传统节日产生了诸多不便,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使得新旧节日多达数十个,大家对此多有怨言。
由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这是正式文告中首次使用公历,也使得“元旦”不再承担“新年”的使命了,目前我们现代提及的“元旦”就是从此时开始变成了公历1月1日的节日名称。
1912年8月31日的《申报》上就曾刊登了一篇名为《不平则鸣》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当年人们按照公历1月15日过元宵节,但天上却无月亮,因为那天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有时只好一节两过,既过公历也过农历。百姓也依然选择在这一年的2月18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庆祝新年。
在民国总统正式选举中,袁世凯胜出。民国二年,即1913年7月,时任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呈上四时节假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这是“春节”第一次被提出。
由于民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政治口号(五族共和:汉、满、蒙、藏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和谐共处),袁世凯考虑到将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并不妥当,遂仅同意“春节”为全国性节日,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过年”被正式定调为“春节”。
学校过年不得停课,学生们在图书馆自习。
被废除的“春节”
“春节”出现,却也历经非议,原因无他,因为袁世凯后来复辟帝制而臭名昭著,“春节”就被反袁人士一同反对了(“春节”表示自己很冤枉)。1924年,孙中山就提出了废除春节的建议,然而时值北伐战争在即,这一建议也就不了了之。
到了1928年,国民党击败北洋政府,蒋介石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名义发布宣言,宣告完成统一大业。“统一”完成后,蒋介石主导的国民政府更加坚定地推行“国历”(阳历),还制定了“国民历”颁行各省。当年12月8日,国民党中执委又提出《中央对普用新历废除旧历协助办法》,通令各级党部及民众团体废除旧历,“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并严禁民间过春节贴春联燃烟花爆竹、互相拜年等一切过年的民俗活动。这实际上就是要彻底取消春节这个历史久远、且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
不仅禁止一切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为了深入贯彻“禁过旧年”的最高指示,国民政府不但取消春节假期,还不允许商店关门,要求正常营业;如发现按照旧历年节放假的学校、单位负责人,就进行严厉制裁;那些关门回家过年的商人一经被查到也要受到惩罚,甚至在街上为人写春联糊口的落魄文人也受到了查处。
蒋介石坚决要取消春节,因为他认为此举有利于革命。由于民国政府已经成立多年,但民间习俗的旧习惯难以打破,旧文化不破百姓精神不容易革新,遂要辅以行政高压及大规模宣传才能转变千年来的民间旧俗。
对于新的政令,山东省政府贯彻得最为彻底。春节前,到任才三个多月的山东省主席孙良诚便发布了“禁过春节”的通令。“自三日起禁屠,元旦勒令各商开门,照常营业”。警察局也发布通告,无论白昼夜晚,不准燃放爆竹。上海警察局也发布了旧历年管理办法:一、禁止燃放爆竹;二、禁卖春联;三、没收邮递废历新年贺年片;四、不准各报刊刊载庆祝废历新年之广告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管理办法”都刊发于旧历大年初一,百姓该置办的年货早已置办,烟花爆竹也已经放完,颇有些马后炮的味道。
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照片(城隍庙九曲桥)
废而不止, “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不过这个由蒋介石亲自签发的“不许过春节”的通告还在大多数地区遭到了民众的抗议。一方面,国民政府能够有效约束的政府机关、学校团体过着元旦新年;另一方面,国民政府鞭长莫及的民间照样过旧历春节,百姓对公历元旦新年冷淡,阴历春节依旧热闹非凡。当时的北京《晨报》曾描述:“就北京一城而论,在阳历新年的时候,除各公共机关门口结几块彩牌,与停止办公几天外,社会上绝无甚么表示为新年点缀的,而在阴历新年时候,无论何界都一律休息,而群趋于行乐一途,燃放爆竹彻宵不绝,比之阳历新年实在热闹百倍。”
湖南名士叶德辉也曾经写过一个打趣的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到了1930年年底,基于上一年政令推行的不易,民国政府认为应早做宣传。当年12月28日,《民国日报》发布消息:“今日起举行三天推行国历演讲大会”。特约文坛政界名流蔡元培、褚民谊、王景岐演讲。第二天报纸刊登了重要文化名人的演讲内容,其中蔡元培讲道:“推行国历第一要注意的,便是使民众心悦诚服地来奉行国历。事实上,现在固带着强制的性质,不过我们出去宣传讲演,却应该使人家心悦诚服来信仰你。……总理所以要采取阳历,是为了适合经济制度,如预算等项。他的目的,完全为了民众的利益起见。并且奉行国历后,封建势力及迷信习惯,也可逐渐废除。”
可惜名流们的宣讲依然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事态发展证明,一纸政令并无法撼动民众几千年来的风俗习惯。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写道:“今天学校照常上课……明天是旧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觉得我还有一脑袋封建观念。对于过年,我始终拥护,尤其是旧历年,因为这使我回忆到童年时美丽有诗意的过年的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家军事、政治局势突变,国人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战况上。政府也无暇贯彻执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的政策,社会上旧历及相关习俗反弹更甚。最终蒋介石的这一纸禁令无疾而终,到了1933年,各地春节已基本回归旧俗。
1957年春节期间的上海街头,扯铃摊上发出一片嗡嗡声,吸引了不少小顾客。
摘要:1914年1月26日,甲寅年春节。上海城隍庙内,两位北方军人在大殿上游玩,意外地被巡警碰落军帽,引发冲突,后经其他警察赶来排解,才平安落幕。(注1)城隍庙是年节吸聚人气的所在,“游人如蚁,热闹异常”,很多流氓和盗贼亦混迹其中,因此第一区第二分署署员魏君,特于大年初四加派巡警、侦探巡查。
1914年1月26日,甲寅年春节。
上海城隍庙内,两位北方军人在大殿上游玩,意外地被巡警碰落军帽,引发冲突,后经其他警察赶来排解,才平安落幕。(注1)城隍庙是年节吸聚人气的所在,“游人如蚁,热闹异常”,很多流氓和盗贼亦混迹其中,因此第一区第二分署署员魏君,特于大年初四加派巡警、侦探巡查。
比巡警更为警觉的是军警。在上海高昌庙海陆军警察队,队长王雅泉君奉命从这一年的春节起,令西栅口望道桥的守门弁兵,夜间禁止无警队执照的东洋车驶入防御线以内,“以防匪类混入”。
这并非太平时节。半年前,在孙中山的指示下,上海和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宣布独立,爆发所谓的“二次革命”,虽在1913年9月袁世凯总统即将“叛军”镇压,但社会秩序仍不稳定。在春节这一天,他任命赵倜督办豫南剿匪事宜,第二天又令各都督及民政长“慎选贤能,认真防剿”
更为严重的威胁是白朗军起义。在春节前一周,这支在河南宝丰县起家的农民绿林部队,已击溃政府军进入安徽境内,附近绿林军纷纷响应。1月20日,袁世凯将“剿匪不力”的河南都督张镇芳革职,准其留任立功。
100年前的第一个“春节”,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开始的。
悲观的年关
1914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广东省派驻香港的侦探发回报告,称“查有大帮军火,自外洋运入口,于旧历十二月二十后可到。”这让广东都督龙济光异常紧张,开始严密的稽查。不仅各个轮船码头、火车站详细查验,就连城内也实施戒严,军队遍布街道和城门口。包括济军(龙济光部队)总稽查王统领、警察厅长邓瑶光都亲自查街,日夜不辍。
军火尚未查出,先破获了一起行刺都督未遂案。
除夕前一天,突然有两名穿军服的人乘坐轿子来到总督府,“昂然直入,仪容甚伟,衣服甚丽”。守卫以为是军官谒见,此二人得以顺利通过第一重稽查闸门。待到第二重闸门处,他们才在守卫的盘诘下露了馅。搜身后,二人身上查出凶器,遂被送往军法处。审讯之下,他们对意图行刺龙济光之事供认不讳。按其供述,军方还在城内破获一处隐秘的机关,抓走了若干嫌疑人。除夕那天,这两名刺客被枪毙。
“悲观”是《申报》总结的广东年关关键词。除了戒严所造成的惊惶外,纸币贬值所造成的恐慌,也在民间蔓延。在两名刺客被抓捕当天,广东省李省长令警察厅发布布告,大意是:财政司此前已严令本省商场贸易一律限以纸币为本位,银毫为辅助,但昨日听说各行商连日纷纷集会,拟议在阴历正月即以银毫为本位,如果属实,属破坏币制的违法行为,必须严行禁止……
广东金融市场的紊乱,只是全国货币滥发的一个缩影。在广东警察厅发布布告后没多久,1914年2月7日(阴历正月十三),袁世凯公布《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实施细则》,以纯银库平六钱四分八厘为一圆,要求公款出入必须用国币,实施币制统一。广东中国银行业开始设立,着手发行公债票和中央新纸币。此后,广东货币市场仍随政局变化而动荡不已。
多出来的假期
金融市场的乱象和军事戒严,并不影响广东迎来自民国肇始以来最热闹的旧历新年。
1914年是中国第一个“春节”。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采用新历(阳历)。元旦成为共和后的法定新年,民间传统延续的新年则被称为“旧历元旦”,官方甚至会动用公权力对后者进行压制。
按当时媒体的报道,1912、1913年的广东旧历新年都“异常落寞”,尤其1913年警察厅长陈景华对此“厉行干涉”,“严禁商民庆贺旧年”,导致“民多怨之”。因大家更重视的是旧历新年,而政权由革命党转入北洋军阀手中后,“旧官力反前时之所为”,在接获内务部的呈文之后,袁世凯遂顺从民意,下令将这一天命名为“春节”,给假一天。
在广东,被压抑两年的传统庆祝开始复现。“家家爆竹,户户桃符,大小商场,一律休业数天,熙来攘往,遇人即相互庆祝,皆说吉祥佳话。”
一个花絮是,广东行政公署及各局所,早在中央关于“春节”放假的指令传达下来之前,即已放假三天,“表面上不庆祝,然员司往来仍互相贺岁也。”比较背时的是学界,因教育司长此前曾颁发通告,禁止学生告假,所以一直到农历正月初一还正常上课。当时学界多议论政界中人办事颟顸,只准政界自行休业。正月初一,才由李省长传达大总统令,学界于是正月初二补假一天。
名义上放假一天,但事实上通常要长得多。上海《申报》1月22日至28日(腊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三),连续休刊7天。即便在首都北京体制内,各总长、院长、局长也多面谕属员,三日之内是否坐班听任自由。商家,则到正月初五以后才渐开市,北京的报纸也比《申报》出报时间为晚,正月初五才复工。所以在几乎一周的时间内,“政治上社会上几于停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试图取消旧历新年的梦想,至此算是落了空。
民国与清室联络感情
“春节”的诞生,意味着北洋军阀对被革命冲击的古制进行恢复的努力。但在1914年春节,并未举行传统的祭天礼。媒体称,这是因为政治会议讨论该案未决的缘故。这意味着统治阶层内部对此尚有分歧。不过总统府在这一天举行了“新年之常礼”。
值得观察的是孔教会在春节期间的聚会。正月初一这天下午2时,他们齐聚在北京圣人府礼堂开会,分班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礼。大家推宋伯鲁上香,李文治、龙泽厚赞礼。谒完圣像后,开始大众团拜,陈焕章、常赞春和高丽人(朝鲜人)全东熏均穿深色衣服行礼,最后乃由欧洲人卫西琴演讲,题目为《近世之孔教教育》,陈焕章进行翻译。
卫西琴在演讲中称,中国宜有中国的特别教育,以孔教为根本,不可徒学外国。所谓的孔教教育亦与专一守旧不同,宜以孔子之本义为主,而合于近日时势需要,故名曰“近世”之孔教教育。这场盛会还吸引了美国驻华公使馆数人前来听讲,中外人士同聚一堂。大家还商定,下届请江叔海先生主讲。
1914,正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年份。虽然民国成立,但满清仍受到优待,春节这天,清室仍照常举行贺礼,宣统帝升殿受贺。大总统袁世凯还与副总统各派代表,赉文往贺,“以联络民国与清室之感情云”。
秘密赌博压不住
民国新政也影响到春节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满清时代,旧历正月初一到初五,并不禁赌。在赌风极盛的上海,总有一班无业之徒借此渔利。待光复之后,此种恶习在政府的打压之下,早已从公开场合消失,但在深房密室及富绅之家,仍有秘密赌博,有的会一直延续到二三月间。一旦被警察查获,则“或以势压之,或以钱贿之”,很少窝点被端掉。以至于淞沪警察局萨督办于2月4日下令部下严密查办,毋得徇私轻纵,以维护法纪。
秘密聚赌、贿赂和“以势压”警察的案例,是1914年春节期间社会生态的部分展示。江湖上各类人才辈出,仅在2月5日的《申报》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如下报道:在闸北一处赌点,当警察试图拘拿赌徒时,遭遇拒捕,沈阿宝等人并用门闩等物将巡警击伤;家住南京路493号的王张氏,乘坐黄包车经文监司路时,被六七名持枪匪徒围住,抢走金手镯金戒指等物;还有沪宁车站侦探金润照被流氓朱斯卿讹诈,称其在赌场耍老千赢得洋银4元的案例。
被压抑了两年、再度恢复的旧历新年喜庆气氛,1914年在民间有了自己的冷暖体会。总有一些传统被保留了下来,也有一些新变化让民众备受困扰。这些丰富的细节,成为了洞窥历史真相的钥匙。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天津卫有“聘不尽的闺女,办不完的年货”的谚语。
腊月十五上全街。年货市场到腊月十五全摆出来了,各种摊贩在街市路口,各占摊位,全部出动,以应市民需要,谓之“上全街(读如‘该’)”。天津卫的年货市场其中在娘娘宫南北,卖儿童玩具的,卖吃的,而居家着重买吃食。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从前汉族地区迷信有灶王爷,是“东厨司命主人间保护神”。到每年腊月二十三,有“祀灶”之举。认为这一天灶王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所见所闻。这句话的北京版,则说成:“二十三,糖瓜粘”。因为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向玉帝诉说自家的坏话。
二十四,扫房子。经终年的雨雷风霜,住宅内外已积满灰尘,适此时节要打扫干净,内外整洁。
二十五,糊窗户。扫完房子,次日要把旧窗纸撕下,房顶、墙纸也要除旧布新。贴上新窗纸、红窗花及糊(刷)白墙,并贴上新年画。
二十六,炖大肉。天津人在春节(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间,以休闲娱乐为主,炖熟肉菜后,每天用白菜、粉条烩一下,以应亲友来时之需。
二十七,宰公鸡。天津人俗信鸡是“大吉大利”之物,所以要预备大公鸡一只,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余到跨年后再吃其余部分,以求富裕(余)。
二十八,白面发。即蒸馒头。此为“西礼”,山西风俗蒸馒头在正月拜年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初一到初五,不再以生粮米做饭。
二十九,贴倒“有”(包括贴对联、、吊钱、“福”字等)。用红斗方纸上写“有”字,贴在容器或箱柜之门上,表示并预祝,家中粮物常有,什么也不缺。将“有”字倒贴与倒贴“福”字意同。
三十,合家欢乐吃扁食。农历新旧年在子夜相交,要吃饺子。满人称为“煮饽饽”,天津沿明朝称谓,名“扁食”。新年夜五更天忌讳在床上打喷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喷嚏,则预示着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喷嚏时,必须迅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应,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门内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以卜来年之凶吉,谓之“听忏语”。三十晚上包饺子,要将一枚小钱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谁一年顺利。
正月初一,俗称过大年。家家喜气盈门,燃放鞭炮,食素馅饺子,亲友互相拜年。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这个“老例儿”意思是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而且还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惟恐把“财气”扫走。除此之外,天津卫人过年时还讲究正月不能剪头发,不然就得死舅舅;正月不能看病,甚至还不能吃药,不吉利。老天津卫人往往将初一这天看做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春节期间,老人们忌讳比较多的就是说话方面,不吉利的字、音都被视为禁忌。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过年的时候,无论孩子们多么淘气,家长最多也只是呵斥一下而绝不会打,这是因为新春期间有个“老例儿”,忌孩子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彩头”,兆示疾病、凶祸。所以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初二,黎明即起,祭财神,担水持柴进屋,意为“进财水”,是日吃捞面。大年初二也是姑爷节(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爷”),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旧历风俗,延续至今。
初三包合子,寓意做买卖可赚对合利。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称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泼污”,“送穷土”,把家里床下旮旯的土扫出倒掉,泼掉脏水,赶走穷气。初五还有另一个重要习俗“捏小人”。包饺子剁馅的时候要一边剁一边念叨,“剁小人”,包饺子的时候要仔细捏拢饺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饺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正月初五不能到别人家拜年,否则视为小人之嫌。解放后过春节,拜年及“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破五饺子”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初6 金钱豹
正月十四,蒸面刺猬、老鼠上供,上午头向外,下午头向内,’意求驮回财宝
怎么样,天津春节有年味吧?这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很劳累,很辛苦,很花钱,很热闹,很享受,也很有趣。
是立春这一天。从先秦开始,一直到明清,在300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的春节,一直都是“立春”这一天。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春节才变成了我们现在过得“正月初一”这一天。
和我们现代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一样。在古代,人们对“立春”这个节日的庆祝,也十分隆重。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 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 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睢,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答:祭灶神、大扫除。
当时没有春节这个称呼。春节这个名称是民国之后的事情。在汉朝时,正月初一这个日子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而过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全家一起祭拜祖先了。但现代春节的很多习俗,在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了。
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每年到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供上糖瓜,寓意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说不出坏话。灶王爷和糖瓜都是后来的产物,但祭灶神则在先秦就已经开始了。
灶神负责创造食物,在古代可是一位重要的神灵。先秦时在每年的十二月末就有“腊祭”,除了祭祀祖先之外,还包括了五祀:灶神、门神、行神、户神和土神(中雷)。但灶王爷上天的传说始见于晋朝,汉朝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大扫除:
旧时习俗,每年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而根据《吕氏春秋》,这个习俗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尧舜过于遥远,但至少说明先秦就已经有了年前大扫除的习俗。
在年前把这件事作为一个重要仪式举行,是寄托了我们希望在新一年中“除旧布新”的美好愿望。扫出去的不只是尘土,还有旧一年中所有不好的和不顺利的。时至如今,进入现代社会,虽然腊月二十四很多时候不放假,但大多数家庭还要找时间进行彻底的扫除,也是希望来年能够更好。
唐朝(7天)
唐玄宗时期,颁布了《假宁令》,上面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即春节之义,即春节到冬至分别放七天假。这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也是七天假,时间上也算充裕,但对于官员来说就不那么友好了,因为他们在大年初一那天还得早早地上朝给皇上拜年,地方上的官方同样不能擅离职守,严禁离开衙门,家人若想和他们团棸,就只能到工作单位上来了,默默心疼他们三秒。
宋朝(7天)
宋代的春节基本上延续了唐制,这也是一个7天的假期,但实际上假期实在令人发指,宋代的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元宵节也是“新年”的一部分,它曾经是一个为期7天的假期,此外,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在农历十二月初七去世,假期为七天。宋仁宗的母亲在农历十二月十岁生日放假三天。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传言称天上掉下来,真宗下令将第一个月的第三天定为天庆节,官员和其他人则休了五天假,这样计算,从第十二个阴历月到第一个阴历月,有几个长假,您几天都不用工作,可谓是神仙假期啊。
明清(大约一个月)
在明清时期,政府官员休假的次数较少,唐代实行的“十天假”制度(每九天休息一天)逐渐减少甚至取消,全年仅保留三个假期,分别是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日,政府的举动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因此,政府通过封印和长假实施了冬至,元旦和元宵节这三个假期,每年腊月“十九日或二十日各署封印,至次年正月,亦于此二日开印”,前后大约需要一个月。但是,政府的规定是,有条件的官员在长假期间仍必须不时前往其官方办公室处理强制性的公务,而且涉及司法的事务也不能停止。
民国时期(没有假期)
民国时期则可怜多了,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自1929年1月1日起,中国历法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农历被废除,为了有力地执行这一命令,政府还规定,春节期间不得允许中介机构,学校和商店放假,否则将对有关负责人施加严厉的制裁和处罚。因此,无论是除夕夜还是元旦,所有政府机构都必须上班,学生正常上学
2024年的春节就是在公历2024年2月10日。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无异于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不过我们今天所过的春节时间最早是由民国政府规定的,民国政府为了区分公历新年和农历新年,所以将公历新年元旦节定位每年公历一月一日;将农历新年春节定位每年农历一月初一,而2024年的农历一月初一就是2024年的2月10日,所以这一天就是春节。
1.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规模有多大 有前景。 目前国内肉类市场呈现出主要生产区与主要消费区分离的局面,因此冷链冻品行业大量肉类产品需要进行异地调运;而随着活畜禽运输限制增多,大量货运需求冷链运输解决。 从运输结构来看,我国冷藏车保有量占货车总量 ...
1. 最火小黄鸭舞蹈 1.在小地图上我们看到有心形岛的,我们就降落在这个岛上。 2.向着心形岛降落,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心形岛屿。 3.在岛中央,会看到一块大石头上会有二个小黄鸭的。 4.走近后,会有一个打卡选项的。 5.点击打卡选项后,会跳上一段 ...
1. 抓周有什么寓意 抓周抓到指南针的寓意是: 1.宝宝抓周抓到指南针代表宝宝具有探险意识,今后会跟方向或地理坐标相关的工作。 2.宝宝抓周抓到指南针代表宝宝对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是很明确的,家长不需要为宝宝过多操心,说明宝宝是个有目标的人,而且会顺 ...
1. 靓声的全部流行歌曲有哪些 1,《烟花易冷》 《烟花易冷》(又名《伽蓝雨》)是由方文山作词,黄雨勋编曲,周杰伦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在周杰伦2010年5月18日发行的专辑《跨时代》中。2011年,该曲获得2010年度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奖”。 2,《 ...
1. 流行花园原版 《天国少女》,绝对好看,男的都很有背景,男主角还是中国人。也很美型, 《伯爵与妖精》,很美型,看名字就知道,男主角十个伯爵,超帅。 《黑执事》热门的,有两季,完结了,贵族和恶魔执事,美型。 《樱兰高校男公关部》里面的男的都 ...
1. 日系染膏有哪些品牌 不知道这些,就淘宝买染膏四大品牌吧 威娜 欧莱雅 歌薇 施华蔻 这些就是高端发廊用的 还有 日本的 资深堂 玫丽盼 2. 日系染膏染发理论知识 染发膏6cb的意思就是六度的米棕色,这是一款日系的染发膏,前面的数字6代表染发膏的色度是 ...
1. 题临安邸反映了南宋怎样的统治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2. 题临安 ...
1. 抖音有什么游戏很火 回 没有统一入口宝贝。因为抖音小游戏入口不是固定的,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页面或者广告中,或者在其他游戏中跳转。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入口,需要用户进行搜索或者关注相关的账号来获取游戏入口。: 抖音小游戏是近年来非常火爆的一 ...
1. 今年流行的女裤子冬款 白色裤子 白色的裤子很多人都不敢尝试,对于职场的女性,白色的阔腿裤穿起来实在太有气质了。拖地款式的裤子,对于身高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在穿搭方面要注意一个技巧,选择高腰的将内搭扎进裤子当中,分割出黄金比例在身高方 ...
1. 南通特色烟酒 1 南通丽莎歌舞厅的收费是按照时间段来计算的。2 根据了解,南通丽莎歌舞厅的收费标准是晚上7点到凌晨2点,每小时收费100元,其中包含了酒水消费和歌舞表演等服务。3 如果需要包房服务,还需要额外支付包房费用。收费模式可能会根据具体 ...